手机版

0~3岁,一定要了解的育儿知识

100人浏览   2025-05-30 05:21:26

首页 育儿百科

上篇文章分享了关于口、手的敏感期文章,那骏妈接下来再分享一下0-3岁孩子的敏感期。

  • 视觉的敏感期

  • 我曾经在育儿书上看到过一个案例:一名叫托蒂的意大利小男孩,有一只奇怪的眼睛。说“十分奇怪”,是因为眼科医生多次会诊的结论都惊人的相似:从生理上看,这是一只完全正常的眼睛,但它却是失明的。那么,一只完全正常的眼睛为什么会失明呢?

  • 原因是,这个小男孩呱呱坠地时,这只眼睛因轻度感染被绷带缠了2个星期。也正是这种对常人来说毫无副作用的治疗,对刚刚出生、大脑正处于发育关键期的婴儿托蒂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终身伤害。由于长时间无法通过这只眼睛接收到外界的信息,导致原先为这只眼睛工作的大脑神经组织也逐渐衰退了。


那么,小托蒂的遭遇是偶然吗?当然不是,哈佛大学的戴维.H休伯尔和托斯特.威塞尔也做了一个模拟实验:把一只新生的小猫和一只成年猫的眼皮同时缝上。实验结果是:小猫眼皮拆线后失明了,而成年猫拆线后,视力立刻恢复了正常。

实验也证明了:无论是刚出生的婴儿还是小动物,脑内负责处理那只眼睛的视觉信息的神经元不能和其他神经元建立联系,而导致原先为眼睛工作的大脑神经组织的衰退。也更证实了生命器官严格执行----用进废退的原则

同样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敏感期的接踵而至,如果孩子想主宰自己的身体,却受到成人的干涉,那么,他们无法实施自己的想法,无法坚持和实施自己的意志。

通过科学家的经验证明,如果孩子处在在敏感期中,受到干扰和阻碍,不能使用他们身体的各种功能,相关的功能就会丧失。不使用鼻子,鼻子就会失去嗅觉;不使用耳朵,耳朵就会失去听觉;不使用眼睛,眼睛就会失明。

  • 口的敏感期

在育儿的过程中,我儿子2岁练习咀嚼时,常常会嚼了吐,吐了又嚼,但是从不咽下,有时会被卡住,但他会自我调整。后来,我在和其他同龄宝妈交流的时候,她们也表示这个阶段同样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我曾在公园遛娃时,看到过有的小朋友把另一个小朋友的胳膊给咬了,上面还有浅浅的小牙印,然后两个小朋友哭成一团。其实,这也是2岁左右孩子开始用舌头、牙齿探索环境的敏感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给处于口的敏感期的孩子提供可以咬、可以尝的东西,比如橡皮圈,各种软硬不同的食物,干净的、质地不同的物品,以充分满足孩子口的味觉和触觉。

  • 手的敏感期

  • 在孩子8~9个月的时候,非常喜欢用手抓、捏软的东西,比如米饭、面条、蛋糕、面包.....反复抓捏之后才会放进嘴里品尝。甚至,还会出现趁成人不注意时,去抓“屎粑粑”去体验粘稠的感觉。

  • 对于小孩子的这种行为,我们常常会生气,甚至会抓狂,但这是孩子自我成长、内在发展的必经阶段,孩子喜欢用手抓东西,是他们在用手探索环境和认识世界。

  • 育儿专家认为,我们常常看到很多成年人不会用手或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按键、不会用手指夹围棋子、不会点钞......这都和他们童年时期这方面的发展受阻有关。

  • 走的敏感期

  • 我儿子在1岁左右时,喜欢“不走寻常”路,特别喜欢走又长又窄的台阶,尽管害怕,但是还是会想尽一切办法完成走的过程,来回反复地进行,没有疲倦只有快乐。

  • 起初,我只以为是我孩子的特殊“癖好”,后来经过对其他小朋友的观察,与其他宝妈的交流,才知道,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他们的孩子还喜欢在楼梯上下爬。后来,我从育儿文章上了解到,这是孩子处于走的敏感期。

  • 这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我在成都时,同小区有一个六个月左右的小孩,他父母就开始训练他站立、走路,有时候小孩子明显有些倦怠和不愿意,也要时不时硬要拉着走路训练。虽然我们都劝他们不要过早训练孩子走路,对孩子身体发育不好,但是这对父母却一意孤行,时常听到他们冲孩子喊:“加油,走过来....呀,我儿子真棒啊!”的自豪声。

  • 就这样,孩子不负所望,在父母希望的1岁前开始独立行走,当他父母引以为傲的时候,却发现孩子腿部发育变形,有很明显的罗圈腿,给孩子造成了不可逆的缺陷。每次看到那个孩子在小区里走路的样子,我都感觉很难受、也很痛心。

  • 我不知道那个孩子现在怎么样了?不知道他会不会因为腿的原因而自卑?会不会责怪自己父母养育时的无知......

  • 正常来说,只有主动想走或试探着要走的孩子,说明他们心理和身体上都做好了要走的准备,我们父母能做的就是帮助他们,给孩子创造安全的环境,让孩子学着站立、学着迈出人生第一步。

  • 模仿的敏感期

“模仿”是0~3岁期间孩子很重要的智力发展过程。父母洗碗,他也洗碗;父母扫地,他也扫地;父母擦桌子,他也擦桌子。与此同时,孩子还会经常性地重复父母的语言、表情,重复父母的某些特定行为。

有的孩子,还有些更无聊的模仿,比如模仿假摔,一次、两次.......乐此不疲。家长无法理解小孩子的这种乐趣来自于哪里,也不理解有什么意义,就会加以制止。

对于孩子的模仿行为,我们家长要做好榜样,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J.凯根认为:“对于儿童,模仿可以是一种获得愉快、力量、财富或别的渴望目标的自我意识的尝试。”

所以,给父母最好的建议是:

  • 让孩子去做,模仿没有对于错
  • 尽量放慢自己的动作,满足孩子模仿的需求
  • 给孩子模仿成长的空间,使孩子平稳度过模仿敏感期

  • 自我意识敏感期


0~3岁孩子的自我意识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咬人、打人、说“不”等,尤其是儿童乐园,很多孩子会同时抢一个玩具,相互争夺、互不相让。


我儿子在1岁左右的时候,看到我把苹果分成两半、香蕉剥了皮......都会哭闹,认为苹果和香蕉不完整了,要求我必须要还原。这其实就是孩子审美意识的显现,在幼儿的世界里———只有完整的东西才是完美的



现在的孩子玩具琳琅满目,对于有着多年养育经验的我来说,最天然、最富有可塑性和富有创造性的玩具就是——玩沙!

在我们小区旁的公园里,两个大沙坑是孩子最喜欢聚集的地方,他们尽情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沙子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造型,用手感受着沙子的细腻,也享受着创造带给他们的喜悦,孩子的成就感丝毫不亚于奥运冠军。

我在养育儿子之前,从来都不知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接二连三出现不同的敏感期,有时甚至有很大的挫败感和内疚感,因为不懂所以无知,也促使了我要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育儿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从来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简单,我有时候感觉,不是我在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教育”和塑造另一个我。

作为父母的我们,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但我们可以向“合格”迈进,多学习育儿知识,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变得不知所措和无所适从。

关于育儿这一块,骏妈会努力学习、持续分享,希望在育儿的路上能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一起进步、一起成长!